• <ul id="iskyu"></ul>
  • <strike id="iskyu"><s id="iskyu"></s></strike><strike id="iskyu"></strike>
    <strike id="iskyu"><s id="iskyu"></s></strike>
  • 站內公告:【龍江第一村、黑龍江富華集團總公司迎歡您】
    行業動態
    北大荒上崛起的龍江第一村

    時間:2016-10-10  查看3890次


    2014032707:42  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  人民日報記者 鄭少忠

    荒原上崛起新城鎮

    “哥哥你闖關東,北大荒里扎了營。天當被子地當床,夜夜聽著狼嚎聲,那是個啥情景……”

    面對樟松白雪環抱、紅頂白墻輝映的歐式別墅群,說起創業的艱辛,齊齊哈爾市甘南縣興十四村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且唱且吟,淚水順著眼角淌了下來。

    “這是高興呀!”付華廷使勁揉了揉眼說,幾十年來我們緊緊圍繞“農”字做文章,推進農業產業化、現代化,去年全村總收入17億多元,村民年均純收入過7萬。一個交通閉塞、氣候惡劣、資源匱乏的偏僻鄉村,發展成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的現代化新城鎮。

    北大荒上扎下根

    36戶山東移民改良600畝沙地,不讓一戶受窮

    出哈爾濱一路西行約400公里,記者來到了興十四村。

    興十四村位于大興安嶺腳下,千百年來一直荒無人煙。直到1956年春,428個闖關東的山東臨沂移民打破了這里的沉寂。

   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,82歲的張維良老人淚眼婆娑:荒原上大風刮得人直不起腰,沙子打得人臉上生疼,不要說房子,連樹都沒有,只有一根木頭橛子上拴著一面小旗,上面寫著“興十四村”。

    絕望的移民陸續走了,428人最后只剩下36戶。

    7歲隨父母來興十四村的付華廷,要飯被狗咬傷過,饑餓成了他童年最痛的記憶。1972年,23歲的他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。他暗暗下定決心:就是拼了命也要讓鄉親們吃飽飯,過上好日子。

    地再荒也要讓它多打糧,但人拉肩扛不是辦法,要靠機械化!當時,村支部一班人靠帶領村民養羊養豬攢了點家底,可買農機沒指標。付華廷帶著村民連背帶扛,弄回來1100多個拖拉機零部件。幾個能人一搗鼓,竟組裝出一臺拖拉機。過去一個強壯勞動力最多能耕種40多畝地,使用拖拉機后一人能耕種2000多畝,效率提高了50多倍。

    沙地漏水漏肥不產糧,為改良沙土地,這幫愣娃娃硬是連續7年人拉肩扛,把4萬立方米的河泥搬到3300畝貧瘠的耕地上,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。1976年,興十四村以人均2噸糧,成為黑龍江省賣糧最多的村;1979年,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;1981年,村民全部從茅草土房搬進了磚瓦房;1982年,這里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,當時境外有家媒體不相信,派出了9人組成的調查組,明察暗訪了7天,最后感慨地稱:興十四村不愧是農村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,是名副其實的“龍江第一村”。

    沙包地里刨出金

    組建現代農業集團,產品涵蓋100多個品種

    無農不穩、無工不富。付華廷說,做好了農副產品轉化和精深加工這篇產業化大文章,沙包地里就能夠刨出金子來!

    早在1985年,付華廷就帶領鄉親們建起一座日處理10噸鮮奶的乳品廠,開了當時全國村辦乳品廠的先河,投產當年就盈利65萬元。

    1988年,村里建成了一座以玉米為原料的甜蜜素廠,年產2000噸、年收入2000多萬元;1994年,僅用5個多月的時間,就建成年產3000噸的檸檬酸廠,年收入3000多萬元;之后又陸續建成了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3家企業,組建了總資產8.7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——富華集團,形成了生物工程、精細化工、畜禽飼料、乳制品等4大系列、100多個品種的產業體系。

    由于龍頭企業的拉動,不僅解決了農民賣糧難問題,還增加了收入。興十四村的玉米,村里企業以每公斤高出國家收購價2分錢的價格全部包銷。村里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,第一產業收入只占全村總收入的5%,第二、第三產業收入分別占到38%57%。全村目前1萬多畝耕地由18戶種植大戶經營,98%的農民從土地里解放了出來。通過產業開發,打造玉米黃金產業鏈,開發出生物制品、精細化工、保健品、飼料類四大系列30多個產品。其中,四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。一噸玉米經過精深加工,平均每噸能賣到一萬多元,增值10多倍。

    為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,興十四村還大力發展與農業相關聯的林、牧業和旅游業。40多年來,他們堅持植樹造林,累計造林1.3萬畝,森林覆蓋率40%。據專家測算,目前林木總價值已超過3億元,而且還以每天10萬元的速度遞增。20055月,興十四村被聯合國北北合作委員會冠名為國際生態產業示范基地。

    目前,興十四村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和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高科技產品體系,大幅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,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。村民人均收入7.02萬元,全體村民都享有醫療和養老保障,享受物業、就學等10項全免費政策,80%以上的村民住進了花園別墅,戶均居住面積196平方米。多種產業的發展,使興十四村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。

    富裕村變文明村

    辦學校提升村民素質,20年未發生刑事案件

    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產業發展像一塊巨大的磁石,吸引著各方人員向興十四村聚集。富裕起來的興十四村農民,又開始了嶄新的城鎮生活。

    他們邀請黑龍江省建設廳的專家對小城鎮進行規劃、設計,全力推進和落實小城鎮建設。2002年以來,建設花園式單體村民別墅136棟,每棟35萬元的別墅,村民只拿10萬元,村集體補助25萬元,產權歸村民個人。同時,為解決外來新增人口住房問題,興十四村又新建村民住宅樓30棟,總面積達到42萬平方米。目前,全村總人口達到1.2萬人,預計到2016年,總人口將達到5萬人。

    付華廷常說:“口袋富了不算富,富裕村要成為文明村,關鍵要提高咱農民的素質,實現人的現代化。”

    為培養出更多有文化、懂科技、會經營的新型農民,依托黑龍江省農科院等院校,興十四村建起中國農民大學黑龍江學院興十四村分院,這是國內首家坐落于鄉村、培養農業專業人才的農民大學分院。

    企業的發展激發了村民們對知識的渴望。興十四村有條規矩:村民子弟必須高中畢業才能進村辦企業工作,且女孩優先。村里成立了成人職業學校,還先后派出了310人次到大中專院校深造,有126人獲得中級以上技術職稱,成為村辦企業的技術骨干。

    興十四村制定了全面細致的村規民約,印制成小紅本下發到戶,村干部帶頭執行,違反規定一律處罰。村級班子長期堅持民主決策、村務公開等制度,定期向村民公布村級政務財務情況,讓村民參與村級管理。該村連續20多年沒發生過刑事案件,是全縣有名的無超生、無賭博、無迷信活動、無刑事犯罪、無重大事故和環境污染的“六無村”,曾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村、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、國家級生態環保示范村等稱號,并受到國務院嘉獎,付華廷也多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,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淑媛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。

  • 上一篇: 黑龍江省建設廳廳長楊占報到興十...            下一篇: 中國夢?追夢故事
  • 聯系我們

    電 話:0452-5759254

    傳 真:0452-5759003

    郵箱:wlyuan1980@163.com

    聯系人:富華集團

    地 址: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

    版權所有:黑龍江富華集團總公司     技術支持:龍采科技集團    備案號:黑ICP備10003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