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市水稻大棚育苗現場推進會在興十四村召開
時間:2016-10-10 查看4059次
 
4月10日,全市水稻大棚育苗現場推進會在興十四村召開。市委副書記、政法委書記、市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張貴海,副市長任玉良,市政府、市農委有關領導,各縣(市)區主管副縣(市)區長,農業局長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等負責同志參加了現場會。
在縣領導梁光、李韜放、鄭穎坤、任廣才的陪同下,與會人員先后實地參觀了興十四鎮興十四村標準化育苗小區、智能浸種催芽車間、育苗播種三個現場。
針對生態環境惡劣、十年九旱的實際,我村把發展水田生產作為調優種植結構的重點,抓規劃,抓宣傳,抓投入,推動了水田面積快速擴張。同時,我村還緊緊抓住全省水稻育苗大棚建設三年規劃的有利機遇,全村水稻育苗全部實現了大棚育苗。
針對今春積雪厚、氣溫低、備土難等實際困難,我村積極引導農民群眾牢固樹立“錯過農時就是災”的思想不動搖,早謀劃、早發動、早動手,全力抓好水田開發、清雪扣棚、提早育苗等項工作,堅決做到“不扣四月棚、不育五月苗、不插六月秧”;通過早培訓、早扣棚、早備土、早浸種催芽,我村水田生產得以穩定推進。
副市長任玉良講話指出,甘南縣所提供的水稻大棚育苗現場的特點是:動手早、行動快、內容新、標準高,為全市水稻生產提供了樣板、帶了好頭;特別是作為典型,甘南縣就前期水稻清雪扣棚、智能化浸種催芽、育苗工作進行了經驗交流,對下步水稻育苗工作明確了目標和推進措施,工作重點突出、符合實際,對全市有很強的指導意義,各地要認真學習和借鑒,創造性的抓好水稻生產各項工作落實。
就水田生產工作,任玉良指出,近年來,各地把發展水稻生產作為調節種植結構、抗御自然災害、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,不斷加大旱改水力度,水田規模逐年擴大,今年全市新增水田47萬畝,總面積達到433萬畝。雖然水田面積在不斷增加,但是水稻單產水平不高,全市水稻平均產量在400公斤左右長期徘徊,水稻生產存在產量低、質量低、效益低的“三低”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。“三低”的主要原因就是“三小”和“三晚”造成的,“三小”就是小棚、小苗、小池,“三晚”就是扣棚晚、育苗晚、插秧晚。要提高水稻生產水平,就必須解決“三低”問題,徹底改變“三小”和“三晚”。因此,各縣(市)、區要搶前抓早,切實抓好以育苗為主的水稻生產。要立足于強化基礎,由三小向三大轉變,即建大棚、育大苗、變大池;要立足于超前啟動,由三晚向三早轉變,即早扣棚、早育苗、早插秧;要立足于提質增效,由三低向三高轉變,即提高產量、提高品質、提高效益。
就大田春耕生產工作,任玉良指出,今年與往年相比,全市各地備耕生產工作重視程度高、啟動早、行動快,效果明顯,為今年春耕生產提供了有效保障。但是,目前從客觀上來看,抗澇春播難度加大。因此,我們要充分認清形勢、超前謀劃、積極應對,因地制宜,采取有效措施,全力抓好抗春澇、保春種工作。全市各縣(市)、區要加快旱田整地,確保在4月20日前全面完成,全部達到待播狀態;要適時啟動春耕生產,今年全市春播工作要做到三個堅持、實現三個確保,即:堅持抗澇播種,確保全部種上地;堅持標準播種,確保精耕種好地;堅持搶播快種,確保按時種完地。全市要從4月20日開始起車、力爭在5月10日前完成大田播種,確保農作物播在豐產期,一次播種保全苗,為實現今年農業豐產豐收奠定基礎。
任玉良要求,各地在抓水稻育苗、旱田整地、及時進行大田播種等種植業生產的同時,也要科學擺布,統籌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、植樹造林、畜牧業生產以及綠色食品產業項目建設,促進農村各業均衡發展。
任玉良強調,農時催人,抓好當前農業生產等各項重點工作,任務艱巨,各縣(市)區、各部門要迅速行動起來,求真務實,真抓實干,迅速掀起春耕生產高潮,為促進糧食增產、農民增收作出新貢獻。
|